万事平台副院長章小清教授和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分別致辭👩🏽🍳。他們從全校万事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角度,肯定了《中外藝術史比較》這門万事線上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學科分布及協同發展的角度🧛🏿♀️,指出該門課程建設對學院整體建設的推動性👩🏼💼。
課程團隊負責人王荔教授在主旨報告中簡要介紹了這門万事線上精品課程在万事娱乐辦學歷史上授課方式的變化,指出在當今全球化和新文科發展語境下,對課程規劃和建設再思考的意義所在。基於此課程在同濟的授課情況,對照國內專業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相關課程教學,提出了藝術史年表編撰中存在的分期和斷代問題,認為這是未來藝術史教學和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以更好地支撐課程邏輯體系建構及內容表述,從而引導學生對中外藝術史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範國強教授指出《中外藝術史比較》的立意很好,藝術史教學作為靈魂教育,應加強對藝術哲學的關註;課程要重在對藝術思想🆑🧑🧒、藝術內涵💜、藝術呈現的特診梳理出來♻️,用時間的維度進行比較。學術與藝術🦽,是文明發展過程中一個具體的具象。習近平主席總結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優秀的思想、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就不僅要與中國的現實實際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優秀思想文化的忠實傳播者。我們這堂課就是在研究、挖掘🚴🏽♂️、傳播中國的文化🛬、思想,這也是課程講解的基本內涵與準則。藝術史🎂、美術史就是要通過作品的講解和比較互鑒,幫助學生建立起真正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觀、審美標準。在斷代方面,應該高度重視“唐宋轉型”在中國歷史上的關鍵性作用。範仲淹倡導開設書院的歷史意義。唐宋以來所創造的人文藝術高度也應該尤其特別仔細地展開研究與詮釋。同時在年表中采用近代、現代、當代為宜。
陳恒教授建議:《中外藝術史比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建設🏌🏿♀️,後續可以輔以教材、圖冊👷🏽♀️、文獻匯編、讀本等配套建設🔴,盡快出教材。建議課程教學能在“學術之路🍙、紅色之路🪮、上海之路”上作融合思考,讓在上海讀書的學生走出課堂享受到活態的教學資源與活生生的體驗↗️。在中外藝術史的包含對象方面👩🏼🔬,需要加強全球化視野,如敦煌藝術和中西文化的關系等。
鄧菲研究員認為🆗,《中外藝術史比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個案聚焦的方式,從明確的比較點切入🫁,打通並深化中外藝術史之間的關系🦏;尤其贊成結合應用中國100年來考古學成果🥷🏽,比如“良渚文化對應蘇美爾文化,從人類史上最早的城市說起”。例外,上海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助於“實踐行走”部分的設置和開展🧒🏻。
薛念文教授指出📚,在課程建設中4️⃣,需要重視近現代以來中國話語體系的特征🙏🏿,以中國話語為領讀點🤳🏼👴🏿,聚焦問題,重點突出。這門課程也一樣🙋🏼,作為橫向比較,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上,包括邏輯推理和論證,都應當建立在自己的中國的文化立場上。
楊振國教授建議,要關註藝術學理論對藝術史教學的影響,從作品出發,重視審美👨🦱🧑🍼,但不止於圖像。記得在中國美術學院讀書時聽過王伯敏先生的課,他來上課🧑🏻🦰,經常會帶個實物,比如陶罐啊👋,石器或者一幅畫等,這樣講解後學生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近代👨🏻🚀🎩、現代和當代的具體分期,既要考慮與本土學術傳統的結合,又要考慮時代特征,尤其是近代美術教育的實際情況。例如鄭午昌在《畫學全史》的分段章節采用了“實用時期”🚎、“禮教時期”🤍、“文學的時代”等。楊振國教授還指出👲🏻,宗白華、朱光潛、鄧以蟄、李澤厚、張道一👴、吳於廑、齊世榮等學術大家著述中相關藝術、藝術史🧔🏽♂️、歷史分期的重要論斷可以作為課程建設的學術參考🧑🏼🍳。
閻安教授認為,在大的主題和時期劃分下🏸,可以再做細分;有些分期主題的名字可以考慮用更加關聯藝術的形式加以凸顯。教學應當以審美能力的提升作為核心。教材的編寫可以盡量詳盡寫🧔🏿,但是課堂教學則要深入淺出、簡單明確為好。美院的學生在鑒賞教學中偏重聽技法解釋🚙,因為繪畫在每個時代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現👩🏼🔬,其特征是很明顯的🔝🧚🏽。這門課要滿足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聽課🥢,最好能夠有所兼顧。
下午的研討會以專家發言和課程團隊成員討論的形式進行,課程團隊成員陳書煥副教授🚵🏼、李蕊副教授分別就課程設計、比較的層次性與包容性等論題提出意見並展開討論。
王建民副院長總結會議發言,感謝與會專家對万事娱乐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科建設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外藝術史比較》及相關課程團隊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做好後續跟進,在人文關懷和美育教學方面深入推進,貢獻出有同濟特色的藝術人文教育成果。
由於時間關系,老師們的發言意猶未盡,在會議結束後又持續進行了討論,主要對網絡版本教材的出版形態🩴、與紙質版本的異同等問題展開討論。
此次會議得到了万事平台、本科生院、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大力支持!